中華文化是具有獨特屬性的文化,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正是他的核心優勢,是其軟實力和競爭力所在,也是對外的標志符號和名片。中華民間傳統文化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即是由于其獨特性。農耕文明、禮法體制、宗族社會、集權政治、士大夫文化這些都是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而中華文明以勤勞、穩定、和諧、堅韌、自省的優勢影響世界,并以其傳承久遠、綿延不斷的厚度而令人贊嘆。中華文化中傳達的和諧思想更是如今全球化矛盾日益體現之時世界的一劑良藥。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化符號。在中華文化所有表征之中,儒家文化是集大成者,歷經先秦原儒、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貫穿了中華文化歷史的整條脈絡;同時儒家文化的傳播之廣,上達天子,下至庶黎,波及全國,遠及海外。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是中國文化對外的一張名片。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的獨特性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是其之所以存在的基礎。中華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主體,其文化內涵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推廣來說,每種文化的獨特性也就是其優勢所在,是該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是它們的鮮明符號。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只有保持了自身鮮明符號,具有核心優勢特色的文化,才具有繼續傳承的強大生命力。
要發掘中華文化特有之處,提升中華文化核心競爭力。中華文化的特色即為其核心競爭力所在,認識和發揮中華文化的優勢就要首先弄清我國文化的特色,和核心符號。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表現也就在其文化特色之上,也即是所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播向世界,就首先要把握好自己的特色,使其相對于其他文化顯示出區別,體現出優勢來,從而為世界接納中華文化鋪平臺階。同理。少數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城市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的特色即是其核心優勢資源,是其競爭力所在,也需要認識、研究其特殊屬性,著力開發、運用,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要集各家之長,集中編纂出中華文化精粹集成的工具書和普及性讀物,讓每個中國人特別是下一代,都能知道中華文化的符號特征是什么,使中華文化精粹更加集中化、規范化、更能彰顯特色,傳承久遠。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是文化的最高體現形式。面對如今城市化、工業化的強勁趨勢,我國一些城市一味為了追趕城市化,在城市建設之中忽視了城市自身文化的建設,沒有很好體現城市自身文化特色,最終造成許多城市“千城一面”的現象。可以說,城市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城市之力”:“城市之根”是指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文化既是城市的歷史積淀所在,沒有了文化,城市就失去了存在的歷史基礎。城市的存在和發展是建立在文化的源泉之上的,文化的源流正是城市的源流,城市的歷史根基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城市之魂”是指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吸引人、有活力的根源,馮驥才在《城市靈魂》一書中也提到:“嚴格意義的城市文化學在我國并沒形成。社會學界與經濟學界的脫節甚至不相匹配,鮮明地表現著當代學術界相對落后的現狀。”這種現狀也就造成了目前有些城市沒有自己的文化,如此城市就沒有了特色、沒有了魅力。“城市之力”是指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文化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智力保證,也用城市文化的魅力吸引各方面資源,支持城市的發展。所以沒有了文化,城市就失去了源泉,失去了其吸引人的魅力,最終也就失去了其發展的原動力。故而,重視城市文化建設,塑造和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核心工程。
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綿長的延續性,具有延續價值的文化才是我們傳承所針對的對象,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文化的傳承延續更加有活力和適應力,使其不中斷。
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中最為源遠流長,自古到今未發生中斷。自二里頭文化禮樂的源頭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概念的雛形,中華文化已具有了如今文化的核心。秦漢時代的政治體制和統一思想又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大一統的內涵;魏晉隋唐時代周邊文化的廣泛交流、民族間沖突和融合,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并蓄;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風氣鼎盛又給了中華文化錚錚鐵骨;其后雖經元、清兩代少數民族吞并,中華文化不斷未有中斷,更同化和吸收了外來征服者文化,最終將其納為中華文化一員。相對于世界其他文明,中華文明之長久不斷更是一枝獨秀,四大文明古國源流不斷者,唯有中華文明。
中華文化由于其地域性和兼容性而具有頑強生命力。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一種原因是由于我國相對封閉孤立的地理區位,造成了外來同級別文明的沖擊較少,即使有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也由于中華文化的先進性而快速被吸收同化。同時中國長期相對于西方有著非常明顯的人口優勢,文化存在的群體較大,具有更強的抗沖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文明具有強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優秀部分為己所用,大大強化了我國文化的優勢,彌補了不足,促進我國文化發展居于領頭羊。故而,優越的地理環境、人口優勢和文化包容性造就了我國的文化延續性。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根基,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著更多挑戰。保護好傳統非物質文化,要加強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整理工作,主要是針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典籍、文獻做好整理,加強對于漢語、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的傳承。我國文化的傳承也是漢字的傳承,作為中國文字的主體,漢字綿延三千年以上,使用范圍涵蓋全東亞,既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中華文化的歷史背景和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文字也應予格外的重視,做好傳承與保護。而在如今外語考試日益普及化的同時,我國的漢字、漢語傳承、普及工作卻缺乏應有的重視,一些學生漢字功底不扎實,甚至遜于其英文水平,這樣一些問題可以讓我們去反思。
文化的傳承依然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文化只有在人民群眾中才具有影響力。要使人民群眾對文化傳承具有使命感和參與意識方能把文化的傳承深入人心。要大力宣傳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號召群眾以志愿民間組織等形式,以文化遺產的繼承人的心態去對待中華文化。
建立文化傳承的機制,注重保護和開發的統一是解決目前我國文化傳承現實問題需要關注的重大話題。開發是對保護對象質與量的擴張,機械的固守原態,只談保護不談開發只會使文化遺產日益式微,最終衰落;只談開發不談保護,則會使文化遺產或者被過度的開發所破壞,成為歷史的罪人;或者使文化遺產扭曲變質,最終失去本質特色。在保護和開發問題中需要堅持做好分類指導,認清那些開發方式是和文化保護是相適應的,而哪些開發是對文化遺產的扭曲和踐踏。
文化傳承所要傳承的內容既包括歷史文化遺產,也包括了現代的優秀文化。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將奧運場館等現代建筑也列為了保護文物范圍,顯示了對于現代城市文化的重視和保護。現代文化是我國文化在繼承和吸取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的結晶,是最具有時代性,體現民族性的產物。現代文化、工業文明、現代技術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可以具有促進作用的,可以利用現代文明、科技加工、包裝和保護民間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插上了翅膀。但同時還應注意文化核心的保護,讓民間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流促進中,仍就保持核心特色。